平羅威鎮燎疳節
“燎疳”習俗早在清代就有文字記載,西北各地地方志都有記載。
《平羅縣志》記載:“平羅縣除上述傳統節日外,還有一些傳統紀行:正月二十三“撩騷干”……”正月三這天,秧歌、社火表演的鑼鼓喧囂過后,家家戶戶都會在門前點一堆篝火,大人孩子跟著都要從火堆上跳過去。
從篝火上跳過去,是為了讓火燎去一切晦氣、煩惱和不順,希望來年順順利利。
人們讓火神幫忙燎災、驅瘟,祈求這一年的福安。
“燎疳節”從清代傳承至今,平羅縣威鎮村自2011年起,每年由村委會組織開展大型節慶“燎疳節”。
平羅威鎮燎疳節傳承人:杜笙發、朱建生、魏德華。
隨著社會的變遷,這一農耕文化文化背景下的傳統民俗,雖然在西北農村依舊得到了沿襲、繼承,但在城市里一般都是禁止燎疳活動的,燎疳節也就成為了一些中老年人兒時的記憶,年輕人更是對其一知半解甚至根本不知不解。
“燎疳”作為我國民俗項目,既具有北方地域文化特色,充分展現北方人民勇敢剽悍性格,又富有一定的競技色彩,它使村民們經受考驗,不怕困難,對培養人們的開拓進取和頑強拼搏精精非常有益。
平羅民間刺繡
刺繡古代稱之為針繡,是用繡針引彩線,將設計的花紋在紡織品上刺繡運針,以銹跡構成花紋圖案的一種工藝。
刺繡是中國古老的手工技藝之一,古稱“鑿”、“鉆鑿”,又稱“針繡”“扎花”,俗稱“繡花”,因多婦女所作,還稱女紅。
平民間刺分布于平羅具城關鎮、原前進鄉、陶樂鎮、紅崖子鄉、高鄉等地,傳承人有征麗霞、征紅霞、征月霞、楊曉梅。
民間刺繡的內容多為飛禽走獸,花鳥魚蟲,歷史典故,神話傳說,都是創造的題材等、勞動婦女創作的刺繡作品,是按照自己的愛好和意愿,憑借對生活的觀察和理解而設計、制作的。
如在枕頂上繡個《吉慶有魚》、《蝶戀花》,在頭巾上繡個《丹鳳朝陽》、《雙獅馱柱》等象征五谷豐登、吉祥如意的圖案,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這些民間藝術品孕育了原始意味的飽含生命力的美感,再現了人類樸實的感情。
民間刺繡除實用審美而外,還成為一種教化手段,使得廣大的民眾雖因家境貧寒不能“知書”,但卻能“識理”,具有現實的意義。
石嘴山民間刺繡充分體現刺繡針法美與絲線沒得質感與特征,體現出刺繡藝術的獨特性,作品彰顯厚重和精致的地域文化精神,諸多作品格調高雅,意境深遠,備受人們喜愛,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、審美價值和收藏價值。
稻藝編織
蘆葦、蒲草、農作物秸稈等原材料充足,且材質符合草柳編制品和生態環保要求,平羅造型多樣的稻藝產品“樸而不俗,真二不拙”,兼具民族性、觀賞性及實用性。